面罩共鸣哪里发力?什么是面罩共鸣呢?面罩共鸣是指一种唱法,一种高位置的唱法;能同时为民、美、通(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服务。有的人称其为共鸣焦点或声音支持点,更多的人称其为头腔共鸣或头声。意大利的声乐家们谈到共鸣问题时,一般都讲面罩共鸣(mask)。因为,这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唱法。
“面罩”顾名思义,其部位在面部。确切地说,是上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鼻窦、额窦、上额窦及额骨等。“面罩共鸣”是演唱者在演唱时的一种感觉。凡是歌唱方法正确的歌者,当唱出明亮、集中、富有金属色彩的声音,尤其是唱高音时,都会感觉到在“面罩”部分即鼻窦、额窦等部位(即国外假面舞会中所戴的面罩罩住的部位)有种微微振动的感觉。
当今世界一流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就这样说:“面部声音共鸣部位我感觉像一个盒子,盒子的范围在眉眼以下、上牙床以上、两腭的小窦腔内。”
瑞典女高音歌唱家尼尔森说:“我千方百计地使声音进入面罩,当我感到声音在头部有鸣响,我就知道一切正常。”
曾经有一位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这么描述过:“当歌者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后,会感到在前额与门齿以及两颧骨之间,似乎有一个罩子在哇哇响。”
首先,凡是搁在“面罩”里的声音,都会出现一种频率很高的高泛音。贝基先生称之为面罩上的“颤动感”。美声唱法最可贵之处和区别于其他歌唱发声法的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这种丰满而又明亮、松弛而又圆润的音色了。这种高泛音的声音放声高歌时,能给人以金色阳光似的灿烂;轻声低吟时,又给人以银色月光般的温柔,且能强能弱,收放自如。
“面罩”唱法容易让人产生种种一味靠前的误解;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很多明智的声乐教育者往往就会采用咽音唱法里的后咽壁的感觉去找到后面的感觉。达到既有前又有后的即丰满又透亮的声音。不过往往这种声音许多声乐教育者与音乐爱好者对其声音密度还是不够满意。又在其基础上加入了“关闭掩盖”唱法。用“关闭掩盖”里面的加大歌唱时的‘气息压强(有人甚至把它形容为“窒息感”)’,来增加声音密度。这三中唱法融合在一块往往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声音效果;能极快的提高声乐训练进程。面罩共鸣怎样练?
01找到“声门适度感”
面罩共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声音进入面罩以后,会产生一种频率很高的泛音。那么,高泛音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良好的呼吸动力的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外,“声门适度感”就成了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如何才能使“声门闭合适度”呢?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声门上是找气儿不找劲儿,感觉气和声音混在一起,一道从‘嗓子眼儿’出来。这个嗓子眼儿,也就是我们说的胸的“支点”。这个“支点”不在喉咙里,而在胸部第二钮扣处;这是美声唱法的音源的发声位置。
观察自己的“声门”是否适度,可以从两个感觉上检查:一是从内在肌肉运动感觉上看自己的嗓子周围和下巴是否都很松弛,没有任何多余的劲;二是靠“听觉”,听自己的音色是否透明清澈、连贯流畅、优美动听。
哼鸣的练习尤其重要,哼对了就唱对了。
检验哼鸣对与错的方法,就是张开嘴和闭上嘴要一样的感觉,嘴张开要能随便做动作或做表情,都不影响声音状态,这就哼对了,哼鸣练习能协调气息和位置的平衡关系,使喉咙打开,喉咙稳定,统一音区、音色和获得垂直的声音效果。
03要模仿小声哭泣的感觉
模仿小声哭泣的感觉能够帮助体会面罩共鸣。为什么要模仿哭泣时的感觉呢?细心的人一定曾经注意过:当人们在痛哭时,或在呜咽时,音色会发生变化。平常声音比较细的人,这时声音变宽了;平时音色比较亮的人,这时音色变暗了;就连平时声音比较单薄的人,这时声音仿佛也变厚了。
通过分析和实践了解,模仿小声哭泣时的感觉,很有利于帮助我们体会面罩共鸣的感觉。
04面带微笑
面带微笑(即抬起笑肌,使笑肌充分有力地调动积极状态),这样声音容易进入“面罩”。其实很多歌唱家在训练时,只做了两件事:“打哈欠打开喉咙”、“微笑地唱”。
换声训练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只要能达到声区统一的目的,那就是适合你的好方法。
专业系统零基础学唱歌加微信:142616051 免费领取VIP教程 备注: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niz.com/1444.html